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综合新闻 > 正文

科教融汇样板的探索之路——中科院研究所牵手高职五年记

作者: 来源:中国新闻报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2日 点击数:1,275 字号:【

“这五年,武威职业学院在中科院高水平科学家指导帮助下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是一块试验田,也是一块希望田……”临近年终岁尾,武威职业学院的“五年工作总结”出炉,回顾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应物所)“牵手”以来发生的种种奇妙化学反应。

高大上的中科院为何要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到中国最顶级的科研机构顶岗实习和工作,对于职校生来说意味着什么?他们最终去向如何?二十大报告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表述,其中如何做好科教融汇,把科技和教育两股力量汇聚到一起,尤为引人关注。应物所与武威职业学院在过去5年“牵手”走过的路,可以被视为科教融汇的样板,值得做“解剖麻雀”式的深入分析。

本报记者 刘军

赛车维修大师级人物“老王”王文朝登上武威职业学院“绿洲讲坛”,他讲述自己靠技术技能赢得尊重的人生经历,获得台下学生高度认同。受访者供图

 

创办一个新专业  填补全国空白  

凌晨4点半,近70岁的杨存忠起床,收拾停当,拖着行李箱直奔上海虹桥机场,和他的助手米丽娟会合。3个小时航程后,飞机稳稳停在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他们取上行李,到机场旁边的网红店“老村长牛肉面”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拉面,然后改乘汽车,沿着连绵不绝的祁连山脉一路向西向北,在下午三四点钟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武威职业学院,这是他们未来一周工作的地方。在过去的几年中,这趟长达2200多公里、耗时近12小时的“西游记”,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会重复一次。

彼时,应物所的新一代核能项目选址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的武威市下辖县,应物所先导专项负责人前瞻性地提出“人才属地化培养”理念:用当地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来协助实现武威园区的常规运行和维护。

杨存忠当过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2017年底,已经退休的他被应物所聘为高级教育顾问。自那一刻起,他此后几年的人生轨迹就被锚定在了古凉州所在地武威市。

2018年,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政府和应物所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在武威职业学院开办“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新能源学院)。如何把学院建设好,培养一批在西部“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优”的人才?担子落在了 “50后”杨存忠和“70后”米丽娟身上,他们和时任武威职业学院副院长“60后”翟存祥、新能源学院副主任“80后”黄述杰等人在一系列头脑风暴后,形成联合办学“实施方案”。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筹建专业。着眼于应物所新能源项目的人才需求,并结合西部新能源多能融合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首先开设了“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新能源方向)”两个高职目录内专业;同时,依托应物所氢能技术部,与专业团队研讨后,提出筹划氢能专业的建议。

光伏制氢、风能制氢、能源转化和储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热点,西部地区风能、太阳能资源充沛,是多能融合的新能源战略产业化落地的最佳场所。当时“氢能有产业无专业”,高职专业目录中不见氢能的身影,他们决定申请开设高职目录外专业“氢能技术应用”。在当年全国63个申报专业中,经层层审核评议,靠着扎实的筹备一举申报成功。此后,新能源学院受教育部委托,还肩负了“核与辐射检测防护技术”及“氢能技术应用”两个专业简介和标准制定,应物所技术部专家加入“标准研制”团队,参与研讨和指导,科教充分融合。

一所西部地级市的高职院校居然能创办填补全国空白的新专业,引领专业标准制定,武威职业学院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武威职业学院的学生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光伏电子工程的设计与实施赛项中荣获团体一等奖。(武威职业学院供图)

 

邀请赛车维修大师登讲坛  树立技术技能人才的灯塔

三个专业申报成功,接下来是招生。新能源学院第一批学生来自武威职业学院机械系、能源系相关专业。这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条件不好,缺乏自信。如何让这些不适应高考的职校生燃起对理工专业学习的热情?杨存忠和米丽娟想了不少办法,首当其冲的是开展“学情调研”,在教育教学中知己知彼。

推行“班导师制”——一个老师带不超过十个学生。为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家庭情况,发掘他们身上的“小闪光”,班导师纷纷走进宿舍跟学生谈心。用杨存忠的话来说,就是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全方位的关心”。老师们还自创“暖心”花样,如组织学生参加交通执勤等志愿者活动、参观孔庙了解儒家文化等。学生们发现被看见、被关心的感觉是如此美妙,“上课的抬头率都提高了”。

另外,开创“绿洲讲坛”,邀请国内一流科学家、知名职教专家、大国工匠来讲课讲学,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开阔视野。赛车维修大师级人物王文朝就曾登上“绿洲讲坛”。为什么请王文朝来讲?米丽娟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能让学生“共情”。赛车圈内,人们称王文朝为“老王”,出生在浙江农村的他,是一个能维修赛车、改装赛车也能自己开赛车的全能型人才。老王坦言自己从小就不喜欢书本学习,初中没毕业就跑去学修车,后来依靠一技之长进入赛车圈。他的技术获得一众车手“盖章认定”,还受邀参与了作家、导演韩寒几部电影的特效制作。“你给学生讲那些特别高大上的人物,他们会觉得离他们太远。老王跟他们成长经历类似,凭借技术技能赢得社会尊重,起点差不多,他们就愿意听。”为做好这一期绿洲讲坛,米丽娟下了不少功夫,搜集王文朝的各种资料,包括韩寒等车手、车队总经理等对他的评价,剪辑成视频短片,充分展示老王有多牛;王文朝不擅长长篇演讲,但谈话间有很多精彩观点,这一期就临时改成对话形式,米丽娟充当“递话”的记者。一番精心准备,换来了学生满堂彩。

“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有这样一个灯塔指引他们前行。这个灯塔就是靠技术技能赢得尊重的普通人,而不是高大上的科学家,或者一个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可望不可及的大人物。”米丽娟说。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研讨示范,想让学生听进去、有收获,就要在教学上花功夫。”杨存忠补充道。

尝试工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组织学生去应物所顶岗实习。这些职校学生平生第一次迈入中科院研究所的大门,第一次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接触高端设备,兴奋而紧张。一个名叫郭登选的学生在实习总结里写到,作为一个专科生,他到中科院来实习,难免有些诚惶诚恐。他很珍惜这次机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弥补差距,“让自己不要成为一个被社会淘汰的人”。

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应物所委派一到两位指导老师带一个学生,师徒一起推进工程任务。同时,针对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普遍问题,增设专业导向课程,补充文献检索、安全等通识知识。应物所还特别选派了从工人身份成长起来的资深绘图师教授胡建辉开讲三维机械制图课。胡老师尝试让同学们合作完成氢能装置三维设计的项目化学习,同学们在“做中学、学中做”,成长非常快。

“现在有些用人单位,重生产轻培养,重用人轻育人。应物所采用的育训结合的方式,有效解决了校企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杨存忠说。

武威职业学院这批顶岗实习学生迅速获得应物所技术人员的认可,最初应物所只有3个技术部门尝试接纳职校学生,后来增加到7个,再后来有11个技术部都向他们伸出了橄榄枝。该模式在中科院另一个研究所得以复制。

2019年11月,武威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赵明(左九)、党委副书记翟存祥(左十)把第二届顶岗实习生送到应物所。左一为米丽娟,前排右一为杨存忠。(受访者供图)

 

图文并茂的工作日志  打动了项目负责人

刚到应物所时诚惶诚恐的郭登选,把不自信和敬畏感化作了学习的动力。凭借认真和努力,毕业后他被应物所录用,分配到武威分部工作。

在武威园区驻场时,在很多人手中已经高度程式化的工作日志,到了郭登选笔下却变得图文并茂。他怕自己不够专业,就在现场守着安装师傅,问一句,写一点,然后再拍照记录。武威的冬天寒冷刺骨,郭登选的工作日志却并未因此潦草过、糊弄过,始终一丝不苟。

项目负责人看了郭登选的工作日志,给出了“身临其境”的评价。

“我觉得这是非常高的评价。她作为项目负责人,看过的工作日志太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她能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做了这样的点评,我是非常感动的。”米丽娟说。

2021年,郭登选获得应物所青年五四奖章。

郭登选的经历是新能源学院学生的一个缩影。据悉,五年来,新能源学院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557人,其中有105名学生在应物所实习,41名毕业生在应物所上海园区和武威园区就业,部分学生已成骨干。毕业生中54人专升本继续深造学习,1人考取硕士研究生,其他在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中核404有限公司、甘肃新核建设实业有限公司、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杨存忠分析,“新能源学院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学生留在西部,为国家新能源产业工作。学院成立之初设定的‘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实现了”。

对于选择专升本继续深造的学生,米丽娟也表示支持。“正因为这段学习经历给了他们更宽阔的视野,他们才会对升学有了不一样的思考,对未来燃起了更高的追求。虽然他们没有去一线做技术技能工作,但作为办学者,我感到蛮欣慰。”

 

两个团队和一群同行者

从上海到武威,这段2200多公里的旅程,米丽娟持续了4年,直到今年年初工作变动才停下来。而杨存忠至今仍在这条熟悉的路线上不知疲倦地奔波往返。虽然艰辛,但他们从不认为这是一场“两个人的战斗”,在他们背后站着两个强大的团队——应物所和武威职业学院,还有一群满怀爱心、关心西部教育的同行者。

新能源学院开办之初,从教材到师资都极度匮乏,应物所投入了大量资源,不仅组织人手编写教材,还选派了17名专家定期来武威职业学院讲学,靠着这批“先遣部队”把武威的教师带起来;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应物所精心安排课程,多位指导老师一对一甚至二对一悉心指导,育训结合,解决了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最后一公里问题”。

过去五年,武威职业学院新建实验实训室10个。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华东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无论是总体规划还是实验设备的遴选,华东理工大学都给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不仅如此,华东理工大学还为武威职业学院捐赠了一批35万册、原价值690万元人民币的图书。事情的经过颇有戏剧性:2020年,米丽娟带着武威职业学院老师参观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偶然看到大批库存图书堆放在仓库里,就半开玩笑地跟负责接待的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办公室主任说:“这些书能不能捐给武威职业学院呀?我们刚刚新开了应用化工专业,正需要。”事后回想起这个冒昧的请求,米丽娟笑着说:“很多时候我确实就像在乞讨。”她把这个想法告诉杨存忠后,后者就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历经两年,终于找到契机,和华东理工大学校领导充分沟通了这个想法并得到积极响应和支持。华东理工大学校长办公会通过捐赠决议,这批图书终于可“落户”武威职业学院的图书馆。

奉献爱心的还有上海信托。公司创立的“上善”系列慈善一直聚焦教育扶智。杨存忠和米丽娟主动对接上海信托,介绍了应物所与武威职业学院联合办学的项目。在持续2年的交流后,上海信托对“科技成果落地需要多层次人才,越是高大上的科学工程项目,越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的贡献”深感认同,也被联合办学取得的实际成绩所感动,决定划拨出100万设立专项慈善信托,用于资助西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是武威职业学院历史上第一次引进百万元慈善信托资金。“有了这笔钱,新能源学院的师资培训多了一层保障,绿洲讲坛也有望进一步扩大规模,变成西部智慧的源泉……”

杨存忠一直认为职业院校的老师也特别需要激励,他捐出联合办学给予他个人的酬劳,设立“奖教金”。第一批发放总金额8万多元,共有20名教师受益。杨存忠说:“鼓励学生好好读书的奖学金很多,但是鼓励老师认真教书的奖教金却没有。职校教师收入不高,尤其是地方职业院校的教师,很不容易。希望奖教金能鼓励职教老师更好投入工作”。他的苦心没有白费,最近三年,武威职业学院教师参加全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创造了100%的获奖率,还在全国的比赛中斩获二等奖一项。

郭登选,武威职业学院首批赴应物所顶岗实习生,现就职于应物所武威分部。武威职业学院供图

 

职业教育的新赛道

过去五年,新能源学院就像一块“试验田”,它的标杆作用正在辐射到武威职业学院其他院系,让这所西部的高职院校焕发出勃勃生机:校内新建实验实训室10个,已打造成一流低碳新能源实训基地;越来越多的学生站上技能大赛领奖台,甚至勇夺国赛一等奖;联合办学成果案例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年会教学成果展,2019年列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知名职业教育专家、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会长马树超认为,应物所与武威职业学院联合办学的最大意义在于创造了一个科教融汇的样板。“科教融汇是让职业教育走出当前困境的一条新的路径,一个新的赛道。如何把科研元素融汇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中?如何把高大上的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对接起来?武威在过去五年做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这个模式一旦被推广复制,有可能找到“高职院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项目的切入口”。

 

 

记者手记  关于职教,那些不得不说的话

杨存忠和米丽娟在采访过程中一直强调,联合办学之所以取得现在的成绩,主要靠的是两个办学主体——应物所和武威职业学院很多工作人员的努力……谈到自己,两人话很少,但提到职业教育的普适性问题,两人打开话匣,其中一些观点颇有建设性。

以试验田模式推动职教改革。讨论职教改革的具体措施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可行性问题。以班导师制为例,我们讨论这个制度是不是应该推行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是不是以学生为本?是否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地成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再去讨论如何从机制、体制上予以保障,以及经济性问题。而不是一上来就说这样做成本太高、教师资源不够,以此为由不做职教改革和探索。不要因为现实的障碍而束缚了思想。我们在尝试班导师制的过程中,发现成本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高,而且在推进工作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策略,你事先预想的障碍,未必是所有人的障碍,也未必是体制机制解决不了的障碍。建议大家在推行职教改革时,采取“试验田”的办法,先不过多地关心它的经济性。这其实也是我们做科学研究的一个思路:先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然后才会面对产业化的问题。而当你的原创性成果出来后,往往会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帮你一起把它变成一个物美价廉的东西。

科研越是做到极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强烈。在研究所里做科研,也许一个研究员或者高学历的人就够了。这些人往往感觉不到职业院校的学生的重要性。他们非常羡慕那些能把科研做成产业化的人,其实,一旦科研做到极致,马上要走向市场和产业化了,它就和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人才产生交集了。这些被业内人羡慕的科研人才对职校学生是非常需要的,也是很认可的。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循环。

校企合作,需要高层出马和政府搭台。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校企合作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学校去企业谈合作时,出动的领导层级非常关键,最好是校长或者学校其他高层领导带队。如果只是一个系主任甚至是普通老师去谈,合作的效果就不会太好。另外,推动校企合作,政府也应该更加有所作为。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但是如果想让这些政策更好的落地,政府还应该扮演搭台者的角色,把台搭好,把一些企业和学校相关专业拉在一起来谈。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相关阅读
    没有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