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信息技术学院>专业建设 > 正文
专业建设

“专产对接 五融提质 平台赋能”培育电子信息类工匠人才

作者: 来源: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4日 点击数:9 字号:【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塑产业格局的背景下,企业亟须掌握新兴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信息类工匠人才。武威职业技术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创新提出“有红心、强技能、能跨界、会创新”的四位一体育人理念,构建“专产对接、五融提质、平台赋能”的特色实践教学体系,探索“思行融育、课赛融通”等“五融”提升路径,打造“虚实结合、内外驱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为信息类工匠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专产对接,校企协同,锤炼电子信息工匠技能

为服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甘肃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与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甘肃有限公司武威分公司等企业携手发力,依托甘肃“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机遇,立足河西走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采用“人工调研 + AI 大数据分析”双轨模式,精准捕捉电子信息领域的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实时追踪产业技术迭代动态,同步更新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项目案例库。校企深度打破资源壁垒,将武威“天马号”中欧班列智慧物流场景、酒泉风光电基地智能运维系统等地方特色产业元素融入课程设计;校企共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与校内物联网创新工场,共享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双师型”教师资源;通过将行业标准、西北特色产业生产流程深度嵌入教学全环节,实现“学用一体、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锤炼学生技能,为甘肃数字经济发展与西部产业转型升级输送高素质信息类工匠人才。

五融提质,多维并举,涵养电子信息工匠素养

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新时代信息技术工匠为核心目标,创新构建“五融”提质育人体系。“思行融育”将思政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依托古浪战役纪念馆、凉州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以及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特色项目,将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实践教学,培育学生品德与职业道德;“课赛融通”以职业技能竞赛项目贯穿教学,将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开发、移动应用与开发等电子信息类技能大赛项目纳入实践教学内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专业技能;“课证融合”将职业资格证书标准融入教学,紧密对接行业标准,校企联合开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虚实融接”依托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打造“虚拟 + 实体”双轨实践场景,有效培养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专创融汇”把创新教育融入实践,借助课程、项目与竞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五融”举措助力学生塑造“匠心、匠技、匠德”品格,实现职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同步提升,确保培养的人才契合产业需求,兼具复合性与创新性。

平台赋能,全程护航,提升电子信息工匠职能

校企根据信息产业岗位特性,共同制定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岗位认知-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创新实训-岗位实习”五阶段技能培养路径。依托校内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专业实训室、竞赛专项实训室、学生创新实训室,以及校外企业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实现岗位、技术与导师资源互通。通过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将典型课程实训、企业项目、竞赛项目、创新创业项目、跨学科项目与岗位实习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以虚实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岗位技术与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实施校内外、课内外双重驱动,助力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从实训到生产、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蜕变。

历经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培养的信息类工匠人才满足了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院的改革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自身办学水平,更在西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了强大的辐射引领作用。其创新模式被多所高职院校借鉴推广,成功打造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西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武威样板”,为全国职业院校应对产业升级、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重要参考。(武威职业技术大学 供稿:张玉梅 徐巧年 史子新)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