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武威职业学院 质量管理处! 今天是:
返回学院首页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质量管理处>理论研究 > 正文

余承辉: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践与对策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05月16日 点击数:1,246 字号:【

 

诊改是高职院校一项全面、深刻的变革,是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度,健全管理、监控机制,不断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以构建和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信息技术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为任务,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实施诊断与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实践

1、组织机构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的诊改工作组织机构,全面推动、指导和组织诊改工作。制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实施方案》和常态化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构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内控体系,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保证专业质量、课程质量、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

2、目标体系建设

按照学校总规划-专项规划-二级院部子规划的思路和步骤,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和学生发展规划等规划体系,形成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链。二级院部应明确专业规划建设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按照就业导向、全面发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培养模式、实训条件、师资和课程等建设,打造专业体系;以建设优秀核心课程为支撑,加强课程标准建设、设施设备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打造课程体系;围绕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按照“分类管理、同步建设、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思路,牢牢抓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紧紧把握师资队伍建设的内容、措施和保障等,打造师资队伍。

3、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制定要体现多元质量观,采用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办法,解决特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问题,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统一。从实际出发,查找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学校内部治理中存在的“透明管理”等突出问题;从专业建立管理、专业教学条件、专业队伍、专业服务能力等维度制定专业建设标准和诊断标准;从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考核与评价等维度制定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和课程诊断标准;教师发展标准要以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教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要素;学生发展标准要重点考虑学生的德育素养、学业成绩、职业素质。通过标准体系的打造,形成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标准链。

4、信息平台建设

教学诊断与改进信息平台基于学校现有的教务、人事、科研、学工等信息化设施基础,立足学校目前信息化现状,实现现有多个业务系统互通互联,针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断观测点,将诊改信息平台中产生的大量诊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预警与改进,达到质量螺旋式持续改进,推动学校管理、服务和决策水平的提升,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诊断维度和诊断观测点,对学校、专业等5个层面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分析处理数据,反应出各个层面的总体情况和诊断画像,同时结合标准链、目标链的数据设置,将实际画像与标准画像之间进行各种横向、纵向对比,从而反应出各维度的优劣。此外,还积极打造各个数据共享、端口互通的应用平台,如打造云课堂平台做为课程诊改的重点内容,实现教学安排、课前预习、快速考勤、知识讲授、互动答疑、目标达成、教师评学、学生评教、随时学习、学习报告、作业批改、成绩评定、资源管理等功能;打造年度建设项目平台、月工作平台,对工作安排、建设进度、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动态追溯和管理,对各项目设置预警指标,实时发布预警通知。

 

 

5、诊改运行情况

学校层面依托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基础能力、专业建设水平、综合治理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建成以本科教育为引领,高职教育为主体,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兼容,硬件与软件配套,模式与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效益显著,辐射与带动作用明显的“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专业层面基于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教学资源、人才培养等方面,按目标任务开展考核性诊断,实施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利用学校智慧校园信息管理系统和诊改信息平台,采用实时采集和静态采集相结合的方式,采集专业建设数据,实时监控专业建设过程,撰写诊改报告,总结建设成效,分析存在问题,纳入下一轮诊改,形成常态化机制。

课程层面基于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展考核性诊断,课程团队依据课程建设方案,落实课程年度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建设目标、措施、预期效果,实施自我诊改。

针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设置课程诊断要素,引入课堂教学平台,实时采集学生出勤、课堂互动、随堂测验、作业完成、学习效果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预警,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实施过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师层面按规划目标和教师发展标准开展诊改,依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层层分解编制学校、二级院(部)、专业(课程)三级师资队伍建设目标链。二级院部依据学校师资建设标准制定年度计划,教师个人按照年度计划和个人发展规划编制年度工作任务并实施。以教师发展标准为依据,系统设计激励提升机制,建立信息化的教师成长档案,实时记录教师个人成长轨迹。

学生层面按学生发展标准开展自我诊断并引导改进。依据学生发展诊断指标体系编制诊断要素和数据表单,运用诊改数据平台,实时采集学生状态数据,在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生成自我诊断雷达图,监测学生发展状态,供学生分析研判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自我调整与改进。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诊改工作的深入开展,对诊改有了一定的认识,取得一些实践经验,对持续推进诊改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诊改实践中,确实存在对诊改意义认识不足、误解诊改理念以及智慧园建设滞后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到:

1、深化认识,纠正偏差,提高参与诊改积极性

学校应明确诊改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核心工作,是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增强学校综合治理能力和管理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工程。诊改不是加给学校的“紧箍咒”,落实诊改要求学校敢于迎难而上,“变中求进、进中求新、新中突破”。通过诊改产生内生动力,必须着眼于办学定位,着力于专业优化,着重于过程管理。诊改要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就一定要抛开“面子”束缚,直面差距,提出问题。学校应积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诊改理念,提高教师对诊改的认识。用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促进工作的落实,实行诊改考核,关注结果与过程中的行为要素,通过过程考核工作的落实、执行及效果,并不断的改进,才能调动学校所有部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教职员工的创造力,逐步实现从制度约束到文化养成的质量管理境界。

2、打造“两链”,找准诊改的任务

学校应该明确诊改不同于传统评估。评估的主体是教育主管部门,评估关注的是结果,目的是证明,评估专家到现场核查材料,掌握“生杀大权”,因此迎评促建就需要学校突击做材料、整台账。而诊改的主体是学校自身,诊改关注的是全过程,是一个自我诊断、自我完善的过程,目的是改进。学校不用费尽心力讨好专家,而是与专家一起查摆问题、寻求对策、开拓思路,打造成熟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打造“目标链”,树立可以实现的建设发展目标,打造“标准链”,制定切合实际的标准。

3、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实现数据共享,逐步实现诊改全过程信息管理

一是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更新观念,真正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的推动作用,大力开展智慧校园建设工作,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努力打通各个信息孤岛,完善业务子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为诊改工作提供坚实信息化保障基石。

二是加强数据采集管理。采集到正确的数据才能诊断出准确的结论,改进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通过集中学习、分别辅导的方式提高数据采集人的认识水平与工作能力;通过设立权限、分级监控的方式夯实采集人、审核人的责任,从认识与制度两方面保障采集数据准确性。

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平台及其数据。学校层面应大力推广新平台使用,鼓励教师熟悉、掌握新技术,用于授课和项目管理等工作中,并充分挖掘平台上数据的价值,将其运用于诊改等多项工作中。

诊改是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只有勇于诊断自身问题,积极开拓新思路,努力寻求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方法,才能扎实推进改进工作,最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引导学校树立现代质量文化意识、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育质量的目的。

本文作者余承辉,系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质量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本文转载自: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官方微信账号。观点交流,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